2007年2月14日

The Lives of Others 竊聽者

《The Lives of Others 竊聽者》在歐洲電影大獎2006擊敗了《浮花》, 贏了電影、劇本、男主角等獎項, 加上美國主導的影評人獎、金球、奧斯卡等等也給這部電影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自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想看看"別人的生活"有什麼的好看。





"竊聽者"Wiesler(Ulrich Mühe飾)本身是一位前東德的秘密警察, 對工作處處顯出專業而一絲不苟。一個任務, 為了滿足局長上司的個人欲望, 他全天候式監聽一位劇作家Georg Dreyman(Sebastian Koch飾)及他的演員女朋友Christa-Maria Sieland(Martina Gedeck飾)的家居生活, 為的是尋找一點兒證據可以令劇作家罪成入獄。

一直認真地工作, 卻被同期受訓的同輩爬頭而上, 感情生活空白需召妓慰藉, 就一次的監聽"別人的生活"同時,自己在不知不覺間亦進入他人的生活, 變得不能抽離(我立時想起《The Talented Mr. Ripley 心計》Matt Damon久慣Jude Law的生活模式, 絕不容自己失去面前擁有的一切)。為了保護面前"別人的生活", 他背信了自己多年的守則, 最終賠上了畢生精力所在的事業。

電影打從開首第一場, 男主角Wiesler教導新入行者盤問疑犯時的心理戰細節已是充滿妙趣, 而共產主義下前東德人民所受的自由束縛亦被導演兼編劇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描繪得細緻而深入(我又想起一套10多年前只曾藝術中心放映過的前西德獨立電影《Westler 跳東牆》, 講的是東西德的一對男同性戀人如何在柏林圍牆的相隔下共譜愛曲)。

故事發生的年份為1984年, 即發生驚世的共產東歐連環解體的1989年前五年的事件。失去原有的專業, Wiesler被下放至檢查信件的職務。一天, 柏林圍牆被打破, 世界從此很不一樣, 有沒有被下放, 擁有的特長已不管用。

一首"好人協奏曲", 留下的是為自由而得無奈結果的音符, 世界變了的同時, 亦成為給默默地救了自己生命, 又間接成就世界知多一個真相的一位"好人"一份最佳的禮物。結尾這一幕, 我的心突然來了一下很大的撞擊, 痛了一痛。兩位男主角雖一趟也沒有正式地交談過, 除了悲慘車禍發生的一次, 二人間總有望遠鏡、閉路電視、車窗等的相隔, 但二人心裡自有其連結著的一線。識英雄重英雄, 不打不相識。

這電影在Oscar 2007只有最佳外語片提名, 其實演"竊聽者"的Ulrich Mühe也實在演得出色非常。由最初的冷變暖, 一層一層的心理漸變, 眼神由威嚴至憐憫至難過, 可謂極考功力的一個演技大示範。失落男主角提名可能是對手太強(只看過《血鑽》的Leo, 無從評價), 德語對白的語言障礙及在荷里活的知名度也是最大難關(要知Penelope Cruz若不曾越洋在荷里活拍英語片, 以西班牙語演出的《浮花》獲提名影后機會大致上也是零吧)。唯有寄望《巴別塔》成功坐上最佳電影寶座, 成為歷史上首次非英語對白佔全片10%以上的Best Picture, 上帝所施"語言隔膜的罰"才能有點點解呪的希望。



《The Lives of Others》總評分
導演:26/30
劇本:17/20
演員:17/20
美術:8/10
技術:7/10
音樂:9/10

總分:84

4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都睇咗, 好好睇.

Donald Kwan 說...

很有深度的一齣佳作.

Karvitz 說...

曾經看過一篇報導說
如果這套電影是以英語為主導,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一定佔一席位!

Donald Kwan 說...

Karvitz,

現今電影要提名OSCAR, 要看的大致會是以下四點:

1)電影公司花在"For your consideration" 的廣告費及重點策略("Little Miss Sunshine"就因在云云電影中花廣告費最多, 而"Little Best Picture"宣傳策略成功, 現在不只提名而贏面也很大!);

2)電影公司安排的Promotion Campaign(Penelope Cruz由去年9月開始, 基本上每週至少在美國各大傳媒出現至少一次, 在母國西班牙近兩月亦日日見報)

3)電影及各單位本身的質素(這個是最基本的, 但在美國一年有600多套不同語言電影上映, 不宣傳根本沒有很多人會知電影的存在);

4)台前幕後在荷里活/世界的知名度(這一點"For your consideration"Ad.及Promotion Campaign可以幫很大的忙);

5)非英語對白的障礙(這一點"For your consideration"Ad及Promotion Campaign亦可以幫很大的忙, 如《babel》的菊地凜子英語不太靈光, 但她出席的每一個場合也有近身即時翻譯隨行)。


"The Lives of Others"的電影發行, 由始至終也只是花錢及重點於"最佳外語片"一項上, 可能基於兩個原因.

1)電影趕不及於2006年12月31日前在美國上映, 根本沒有資格角逐"最佳外語片"以外的其他獎項(我沒有查過電影在美的上映日期)

2)發行公司覺得花了錢宣傳也應該沒有成效, 所以慳番.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