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The Reader 讀愛》: 前中段吸引, 尾段跌晒watt

公平一點, 作作次序調轉。

起正文之前, 先把給分計好。我怕自己落入「這樣子的電影也有Best Picture提名?」之地。以偏見去寫便有點不公平(HEHE... 雖然看電影從來是主觀的....)。

結果是73分

除演員一項給18分外, 其他部門給分一般。

好, 來個$50,000問題(結果我也要落入「這樣子的電影也有Best Picture提名?」之地)



《The Reader》為何會有Oscar Best Picture提名?

A. 電影題材涉及二次大戰猶太人被大屠殺. It's Oscar Favorite.
B. 兩名金像導演級監製Sydney Pollack及Anthony Minghella在電影完成前已病逝. They're Oscar Favorite.
C. Stephen Daldry做導演, 他所曾拍的三部作品全部曾提名最佳導演. He's Oscar Favorite.
D. 電影情節奇折離奇感人好看. That's Oscar Favorite.

最後答案: um.....真的不知道, 我想我心中永遠沒有答案。




以下提及內容, 小心!

電影前段說1958年, Hanna及Michael在陳舊的小房間發展一段朗讀者聆聽者共赴巫山情關係是拍攝得引人入勝的。變臉換骨的Kate Winslet帶動了情慾關係亦好好帶動了劇情, 年輕小生David Kross演活在忐忑初戀不能自拔亦演得好, 二演員有年齡差距, 出來效果卻感浪漫。


中段說1966年, 讀法律的Michael跟教授及同學到法庭聽審學習, 審理案件正是涉及Hanna在內的納粹時代猶太人大屠殺事件。這段也好看的, 主要也靠Kate Winslet在庭上簡單直接卻又無助的Towering Performance, 而David Kross知道一點秘密卻又過不了自己過不了人, 沒有發聲為Hanna減輕點點罪名。其間輕輕探討作為納粹黨員, 只是接受命令盡自己的責任有沒有過錯的議題, 亦有反思空間。

問題全出在Hanna入獄後。Ralph Finnes演的Michael老年, 念及Hanna又不敢見面, 把一本又一本的名著讀閱及錄音, 把一盒又一盒的卡式帶寄往獄中...... 這段也感人, 但老粧卻是不敢恭維了, 順道把Kate Winslet的演出也扣了點分數。

Ralph Finnes演的中年Michael角色平面不討好, 演員演不出Hanna對Michael多年的影響。跟Hanna獄中相見的一場是大敗筆, 老了十年的Ralph Finnes跟老了40年的Kate Winslet在一起顯得格格不入。雖然從老粧中Kate Winslet單憑眼神顯出的失望心死之情之意也是出色, 但就是嘛.... 整體感覺不大好。

還有未段紐約鐡罐救贖的對話也看得不明不白, 究竟想表達些什麼? 納粹黨屠殺行為不可原諒, 錢不要也不關心也明白, 但為何要留下鐡罐???? Ralph Finnes對著面前女子說出多年心中秘密, 又如何呢?????

寫Michael跟女兒的那段又是不知想怎樣? 最後為何要帶女兒到墓地, 把自己15歲時的往事再說一次呢?????

曾改編《The Hours》的David Hare, 真次改寫的劇本捉到鹿卻不懂脫角之餘又畫蛇添足, 加上尾段出現的連環問號, 令前中段的努力被一拖而跨。


壓根兒聯想不到《The Reader》何以能夠跟《Slumdog Millionaire》、《Benjamin Button》、《Frost/Nixon》及《Milk》相提並論, 甚至連跟沒有提名的《The Dark Knight》、《WALL-E》、《The Wrestler》、《Gran Torino》、《Changeling》、《Rachel Getting Married》、《Revolutionary Road》、《Doubt》等等等等去比較, 也明顯有一段距離。

唯一可算出色的, 能好好留下良好印象的, 是無敵的Kate Winslet。高難度的角色, 百二分的投入及改臉換骨, 思想及要求其實很簡單的Hanna, 若不是老化粧失敗, 這簡直就是完美演出(sorry, 雖然我很明白化粧的事嘛, 不是Kate的責任)..... 還有, 以新人來說很不俗的David Kross

《The Reader》總評分
導演:21/30
劇本:12/20
演員:18/20
美術:8/10
技術:7/10
音樂:7/10

總分:73


其他朋友的意見:
晞: 讀愛:情牽初夏,愛恨半生
筆求仁: 《讀愛》 - 愛與罪相隨
Ben: 讀愛 The Reader - 點解係呢齣而唔係浮生路
BLOck of George: 《The Reader》☆☆ 走過五十年的姊弟戀
Dieman: The Reader(讀愛)
Puffin: The Reader
Wordy: 禮儀師の奏鳴曲‧讀愛

24 則留言:

匿名 說...

鐵罐是因為女子小時候曾有過一個鐵罐, 卻在camp裡面被人偷走了
我想她留下鐵罐是為了填補那份慰藉 - 那時候的鐵罐就是她的一切...就好像有人不見了一隻小熊, 長大會不期然找回同一款的小熊那般

而與女兒和解方面, 則是代表Michael跨過了Hanna給他的傷, 因為Hanna當年留給他的創傷, 才導致Michael婚姻與家庭失敗 (這點是由女子說的)

Donald Kwan 說...

花想:

謝謝你的解說.

正如你所說, 在接收到的鐡罐意義也跟你差不多, 但我覺得不夠拍攝出來這點的深層意義說服力不夠....

跟女兒和解一事也是..... 紐約女子說出Michael的內心, 但劇本寫得沒說服力, Ralph Finnes也演不出來.

當年是Michael沒有打破內心障礙, 沒有為hanna說一句半句, 角色設計根本有問題..... 令致一個可以就這樣婚姻與家庭失敗的波及影響也是毫無說服力....中間的心情變化描寫得很不足... 還有跟女兒和解, 是否要說出自己15歲的往事呢, 跟女兒說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事, 希望女兒原諒自己是青年發生事而影響了父母的婚姻及父女的關係???

一是角色設定失敗.

或是角色設定沒有失敗, 導演要表達Michael這個人是那樣的不知所謂.... 自己的人生錯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還在女兒面前製造借口, 把自己沒盡好責任推落往事身上....

總之見到這角色的老年時就是很討厭了.. :p

Bobby 說...

Donald,

一直都喜愛看你的影評
因為你和我欣賞電影的角度及品味都差不多, reader我也是很失望及驚訝其best pic提名的, 當然一定比我最痛恨的rachel getting married好

不過不同意的是, 我較愛後半段
尤其鐵罐一幕點中了全片主題
就是人類就只可以自己主觀角度看事情, 認定了的觀點根本不會因客觀事實而更改

鐵罐早已消失,剩下的只是人類自身回憶, tolerance其實從來自欺欺人, Henna認為自己沒有錯, 因她沒有感受到受害人那邊所受的苦 (受害人更指michael, 因為她不負責任地破壞了他的美好初戀, 是她造成他感情生活態度缺陷的), 同樣二戰受難者自然只可用自己角度批判行刑者, 沒有體諒, 亦從沒有客觀

Donald Kwan 說...

BOBBY,

首先謝謝你的閱讀. 有空多來探訪. :D

關於《讀愛》的觀感, 可能我太集中於Kate Winslet的演出, 其他東西看得不夠注意也說不定. 看多一次可能會得到更多, 不過短期內機會應該也很細吧.

重新回想一次, 我想基本上我是討厭Ralph Finnes在本片的演出, 所以...基本上有他的場面我也挑出很多缺點出來.... hehe, 又是很主觀的偏見. :D

匿名 說...

其實我沒看電影, 不過是讀了原著, 感覺這個故事若被誤解有點不值吧(當然如果電影沒做好原著的本質就抵打了)

Michael本身不是一個討人歡喜的角色, 從Hanna離去後他就變成有感情缺陷的人了, 有時亦可惡得讓我也很不以為然...可能是原著有逐步描寫, 所以我能理解Hanna與婚姻失敗的關係
不過回頭想一下, 其實他是否只是像我們一般人呢?
The Reader故事的真正意義, 不是Michael與Hanna的那段情, 而是透過兩人關係去描寫二次大戰後, 新一代德國人如何面對上一代德國人的罪行; Michael在感情(仍然愛著Hanna)與理智(Hanna的確是罪犯)之間的掙扎, 其實就是反映出這段要指責卻無法指責的情況, 而把這段關係複雜化的就是兩人的禁忌戀情
Michael不幫Hanna說話, 一是他知道Hanna寧可坐牢也不要被發現不會讀寫, 二是他無法忽略Hanna的所作所為
至於婚姻失敗...其實法庭重遇只是催化劑, Michael早已有婚姻失敗的預兆, Hanna後他不懂去愛人(電影沒描寫到就有點可惜了)

個人覺得他跟女兒說自己的事不是為了尋求諒解, 這個舉動的重點是他跟女兒和好, 能夠解開鬱結...其實, 電影加上有女兒在旁的結局, 這樣比較有救贖的感覺

Ralph Finnes演出如何我不知道, 不過個人滿喜歡他朗讀的聲音: P

也許我到最後也只是想說一句, 看原著吧(笑)

Donald Kwan 說...

花想,

我想重看電影, 不如如你所推薦, 讀原著好了, 因為"The Reader故事的真正意義, 不是Michael與Hanna的那段情, 而是透過兩人關係去描寫二次大戰後, 新一代德國人如何面對上一代德國人的罪行"的這一點電影是有提及, 但絶對不深刻至看得出會影響到Michael往後的一生及當時他的決定....

至於Ralph Finnes, 他朗讀的聲音也好, 但個人則不知何解很討厭他是次的演出, 應是角色設計+演技+造型所致(有人很喜歡Ralph Finnes今次的演出, 所以只是個人意見).

不如你去看看電影, 看看跟你讀原著的感覺有沒有分別. :D

gear 說...

其實電影題材的偏鋒,未必容易觸動人的,我自己很愛這部電影,試試簡單解說一番.

鐡罐一段,是想指出受害人對hanna的原諒,留下鐡罐,是因為受害人有跟hanna傾談過,hanna才會特意用鐡罐來儲錢給受害人.

michael跟女兒的坦白,就是去面對自己對hanna的愛(與恨).就因為對hanna的愛(與恨),折磨扭曲了michael大半生,逃避了大半生,終於去面對對hanna的一切.

詳細的還望自己有精神去寫吧,但看來你不太喜歡Ralph Finnes.

p.s. 其實hanna不懂去愛,電影沒有刻意著墨,但kate Winslet的演出很好,hanna不懂得去愛,其實是應該可以感受到的.

匿名 說...

Donald,
如果有機會, 我也想看電影呢, 可惜我人目前在英國, The Reader之前1月已經上演了...也許明天看看還有沒機會看到吧
不然只好等dvd了

很感謝你接受我的推薦: )

Donald Kwan 說...

Gear,

你所說的"因為受害人有跟hanna傾談過,hanna才會特意用鐡罐來儲錢給受害人"....受害人跟hanna談過鐡罐的事嗎? 我想我錯過這一段了.

michael跟女兒的坦白, 我也是完全不能感動, 只覺他在推卸責任.

hehe.... Ralph Finnes在今作的演出, 自己確是感到討厭. 主要是演出及角色設計皆不討好, 以及Ralph跟Kate的那場獄中相偶戲, 二人的配搭令人感覺很不舒服, 所以連帶有他份兒的場面中的大小缺點, 也沒有隻眼開隻眼閉.

Hanna不懂去愛我反而明白, 因為她是一個這麼簡單又不自愛的人, 當然不懂得去愛人, 只是Michael又因為一個她變成一個不自愛所以不懂去愛人的人, 這個電影版本實在說服不到我了. 可能讀過小說後會了解多些. :D

gear 說...

電影沒有場面交代過hanna與受害人有所交談,只是我自己推敲(還是妄想?)出來.

受害人在庭上指hanna喜歡挑選年輕女子去讀書給她聽,再加上之後在紐約的一段對話,我認為受害人是有被hanna"挑選"過的

我覺得對Ralph Finnes對演出喜愛與否,會跟是否能夠投入到michael這個角色的程度有關.畢竟這種不為世所接納的戀情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Donald Kwan 說...

Gear,

"畢竟這種不為世所接納的戀情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我又不是不能接納這樣的戀情喎, 我反而是接受不到Michael長大後被人生中其中一個困境纏繞一生, 在感情上傷害了老老幼幼一整家人感情的這個設定.....

其實BBM的Ennis Del Mar也是這樣類似的一個角色, 但Heath Ledger演技好及導演劇本舖排細緻.... The Reader的老年Michael, 即Ralph Finnes就是演不出來, 劇本的舖排亦說服不到我, 一個人的人生就會因此被影響這麼大.

moviemaniac 說...

Donald兄:

雖然看戲很個人,但是我也真的很詫異你對The Reader及Ralph Fiennes的不滿。

詳細解說不少網友己有提及,無謂重覆。我只是想指出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設計沒有問題,但都不是討好的角色。男的優柔寡斷,女的沒甚思想。如果你因為討厭主角設定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話,你可能會因此而錯過了一些片中所帶出的意思。

我很喜歡電影將男主角與女主角的關係投射到德國「嬰兒潮」一代與納粹歷史的關係。一直以來,英語電影都一面倒從猶太人及盟軍的角度去拍攝納粹德國,這一次由侵入者的角度看,感覺不錯。說真的,有多少人會關心德國「嬰兒潮」一代所背負的重擔?

我覺得鐵罐一段拍得好好,作為受害者的猶太人面對一個德國人,為將自己家人送上刑台的劊子手解說,縱然有很多理由,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原諒,Lena Olin演得實在好。

另外,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導演前作The Hours?都是有很多留白,刻意不去將很多事詳細拍出來,讓觀眾有想像空間。這可能就是他的風格。

至於Ralph Fiennes,誠然,這次的演出無甚突破,其「苦瓜乾」表情與他的不少前作(The Duchess, The Constant Gardener, The Spider)差不多,但不算差。希望你不要因為角色的問題影響對他的評價。

一點愚見。請繼續加油,多看些好片,多寫點好文章。

Moviemaniac

匿名 說...

我自己是覺得在監獄中相會的那一段很重要
當Hanna再度親口對Michael喊出"孩子"時
他收手了...昔日的傷痛和極度失望很明顯

可能我觀切的角度比較不一樣
覺得Michael極度想獲得Hanna的認可
雖然表現得冷冰冰,但又像孩子一樣拿著花來接她
我想那一刻一定是他這幾十年來最快樂的時間

Bobby 說...

我也很喜歡Lena Olin 的演出
在科大電影評論也有點名稱許
我覺得她比Kate Windslet更要好
雖然只是幾分鐘的戲份

而沒有了鐵罐的安排及獄中重逢
此片主題就會大大減輕
更沒可能提名到最佳電影導演劇本了

猶太人與德國人的一次正面相見
震撼力真的很強
反而前段夏日姐弟戀我就不很喜歡
後段才見真章

我又看不出Michael想Hanna認可
我覺得他想找一個藉口原諒Hanna
偏偏Hanna寧死也不向他說, 她知道自己犯的錯, 不過在她死後, Michael也總算立定決心放下過去, 放下仇恨, 坦白一切也就是重新生活的開始

Donald Kwan 說...

moviemaniac:

查看Rotten Tomatoes的蕃茄指數, The Reader只有61%, 相比其他Best Picture nominees, 如Slumdog Millionaire(94%), Milk(93%), Frost/Nixon(92%)及Benjamin Button(72%), 不喜歡的人實在不少, 實在不用詫異.... 況且我的給分也有73分, 要好蕃茄爛蕃茄兩選其一, 我也會選好蕃茄的, 只是Kate Winslet及David Kross的演出, 我也覺這電影是要看的了. :D

Donald Kwan 說...

moviemaniac:

The Hours我有看, 劇本比The Reader精細花心思多一倍以上, 讓人有想像空間... The Reader也有, 我只是覺得劇本寫得說服不了我. :D

Donald Kwan 說...

何天霸:

我自己是覺得在監獄中相會的那一段很重要--->認同.

當Hanna再度親口對Michael喊出"孩子"時
他收手了...昔日的傷痛和極度失望很明顯--->認同, 只是我覺得Ralph Finnes演得不好, Kate Winslet老粧失敗, 整場戲打了折扣, 本應感動, 但我感受不到.

Donald Kwan 說...

Bobby:

"而沒有了鐵罐的安排及獄中重逢
此片主題就會大大減輕"

----> 認同. 你們猜的意思有部份我也感到, 但我不覺意義何在. 雖然大家也看出很多電影沒有拍出來的背後意義, 但就是那些背後意義, 我也不覺得是值得感動(理性上), 觀看時也沒有感動(感性上).

很大可能是我覺得兩位主角的苦痛遭遇也是由自己的思想及行為所引發出來, 那他們便需為自己一力承擔, 實在找到應感動的位置..... (再加上又是那兩句, hanna的老粧及Ralph Finnes的演技令我本身看得投入的心情也忽然跌晒watt...)

猶太人與德國人的大屠殺瓜葛題材電影, 自己也看過數部, 我真的不覺The Reader劇本是屬於寫得好寫得到肉的一部同類型題材作品.

喜歡前段還是後段...... 又是那句, 看電影是很主觀的, 跟個人人生經歷, 思想模式等有關。自己也有朋友一連看兩場《韓城攻略》及《千與千尋》後, 覺得前者比後者好看十倍. :D

Unknown 說...

我睇過咁多關係reader 既影評個個都係好, 唯獨是你卻唱反吊.
唔知點解你對於老年人的戲份如此反感, 不過我覺得你呢個影評太唔中肯.
我唔覺老妝有乜問題. 佢係文藝片, 而唔係特技片. 而且相信每個人都係會認為尾段比較好看及感動. 前段雖吸引, 精華卻在後段.
此片比一百萬 更有深度. 而且更有劇力.兩者選一, 我會選reader

Agnes Tse 說...

對於Ralph Fiennes的演出, 我沒有什麼特別要講的. 唯獨選角上真是要讚Casting Director. David Kross和Ralph Fiennes的臉相固然不似: 一個是純真但早嚐禁果苦澀的少年, 一個是成長後無法向人坦誠的中年人. 兩人眼神流露出的感情, 竟然就像出自同一個人的模樣.

The Reader的缺憾是省略了原著的某些情節, 導致角色交待前後得不夠深入. 但我也同意The Reader真正要講的是歷史問題.

Donald Kwan 說...

Siu:

謝謝你的閱讀. 關於"唔知點解你對於老年人的戲份如此反感", 我的回應已寫過很多, 你若有興趣, 可細心把留言閱讀一次.

我不知你讀過什麼影評, 不過我讀過也不是個個也讚好. 比我挑出更多缺點的影評也多的是.

以下連結的可作參考(影評人只有52%讚好, 48%覺得不好的):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reader/?critic=creamcrop

其實又是那一句, 電影是一件藝術品, 看藝術品的喜惡自然是很主觀的, 多麼中肯地去寫也會有主觀成份. 你不介意老粧有問題, 但那老粧確是令我投入不到, 那對我來說就是問題.

正如根據網上的影評人及網上評價(可參看imdb或rottentomatoes), 大多數會喜歡"一百萬零一夜"多一點, 但你喜歡"The Reader"多一點, 難道你又是不中肯麼?

以後也請多多指教. :D

Donald Kwan 說...

AGNES:

"兩人眼神流露出的感情, 竟然就像出自同一個人的模樣."---->嘻嘻,這點我真的感受不到.

我想我要讀讀原著吧, 電影版本無論關於愛情, 或是關於歷史, 主題及舖排發展也相當好, 唯獨到了結末部份就是令我覺得沒有說服力(或說服不到我.) :D

gear 說...

"畢竟這種不為世所接納的戀情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這句倒不是說接納與否的問題,而是如何去投入感受這樣的戀情?

我為何對此片如此喜愛(執著?),我想跟自己有過的經歷有關,這樣你會明白嗎?

Donald Kwan 說...

GEAR:

明白明白. 其實我沒有懷疑大家對此片的喜愛, 要不然也不會得到奧斯卡幾項大獎的提名.... 只是我自己看到最後投入不到跌晒watt而已. :D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

older posts......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