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s of Glory 歲月光榮
《Days of Glory 歲月光榮》的法語原題是《Indigènes》, 英語意思解作"Natives", 譯作中文應該是"原居民"吧。電影由Rachid Bouchareb執導, 是阿爾及利亞及法國合資的電影。
此片其實有點來頭的。她代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參戰Oscar 2007最佳外語片, 亦能入圍最後五強(敗了給德國的《The Lives of Others》);在法國的凱撒大獎2007獲10項提名(只贏了最佳原著劇本);在康城影展2006中, Jamel Debbouze(矮小的Saïd Otmari), Samy Naceri(失去盜竊同伴的Yassir), Roschdy Zem(在馬賽奇遇結良緣的Messaoud Souni), Sami Bouajila(生還者的Abdelkader)及Bernard Blancan(隱瞞身世的Sergent Roger Martinez), 這五位主角演員一起贏了最佳男演員獎(同屆的最佳女演員獎則落在《Volver》的六位女演員手中).......電影節放映的虛席很多, 文化中心大劇院三層樓上的兩層票子也沒有售出, 在香港的吸引力似乎不算大。
故事是講述二次大戰時法國本土被納粹黨佔領, 身為法國殖民地的數名阿爾及利亞人民為救"Motherland"於水深火熱, 勇義地參戰誓要擊退德軍, 除了勇抗敵軍外, 還要爭取跟法國人平等的一個機會及對待...
其實述說二次大戰的電影多如繁星, 只數關於歐洲戰事及近十多年出品的佳作, 已有從美軍角度的《Saving Private Ryan》(1998,USA)、《The Thin Red Line》(1998,USA)及《Flags of Our Father》(2006,USA), 從被統治的歐洲人民角度的《Les miserables》(1995,France), 從被迫害猶太人角度的《Life is Beautiful》(1998,Italy)及最近在電影節看的佳作《Black Book》(2006,Holland), 從納粹德軍角度的《Downfall》(2004,Germany), 從有良知德國人角度的《Schindler's List》(1993,USA), 或只以這個大時代戶背景的"史詩式"愛情故事《The English Patient》(1996,USA)等等, 應該還有很多, 一時間也想不起來。
《Days of Glory》卻能以一個嶄新的出發角度來看一個人們不會忘記的大時代(起碼我們這一代仍是), 一個法國殖民地人民拯救"母國"的故事, 在主流作品中實不易見。
製作雖認真, 演員亦落力, 然而電影整體沒有太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情節, 講述使命講述感情亦只點到即止, 有點抓不著營癢處的感覺。
《Days of Glory》總評分
導演:22/30
劇本:12/20
演員:13/20
美術:8/10
技術:8/10
音樂:7/10
伸延閱讀:
Ben Ben光影雜誌: 做得有點輕手的《歲月榮光》Days of Glor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