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許鞍華」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許鞍華」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25日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可以在任何一區發生的悲劇

許鞍華的"天水圍三部曲", 《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貴姐、張家安及獨居婆婆的角度去看一種「態度」, 《天水圍的夜與霧》則透過2004年真人真事改編的天水圍新移民/低收入/老夫少妻家庭慘劇去說一種「控訴」。

當不少傳媒及政客把"天水圍"社區為各種目的形容成"悲情城市"之際, 許鞍華導演以《天水圍的日與夜》表現出社區裡處處人間有情, 而那種正面生存態度又放諸四海皆通用; 而《天水圍的夜與霧》的故事雖是訴說一宗發生在天水圍的社會悲劇, 要控訴的也不是如傳媒及政客說的社區無情、無設備城市或是難以適應生活的新移民等等, 反而是報案時警察的愛理不理、輔導社工服務資源不足夠、甚至乎綜緩的漏洞等等, 又是放諸整個香港也皆通用的社會問題。

至於滅門血案的發生, 基本上是也是由"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個千年真理而引發的, 丈夫會介意妻子出外工作時被客人調戲、妻子會埋怨丈夫只靠綜緩不去正經找工作、妻子會怪責丈夫的家用根本不夠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火上加油的是, 年紀比妻子大的丈夫會被人問是否兩位女兒的爺爺、丈夫跟凶惡前妻離婚後其實希望做回真男子漢但卻男性尊嚴被挑戰、丈夫跟妻子結合其實是也同時想親近妻妹.....


電影由電視新聞報導出家庭慘劇, 女死者王曉玲在庇護所的朋友聞訊後悲慟痛哭作序幕, 再由警官(嚴秋華久華重要銀幕!)向死者的鄰居太太(覃恩美好演!)問話中開始把故事說起。

故事一開始, 李森及王曉玲, 還有他們的兩位女兒也已身故, 從落口供中講述了故事的, 除了鄰居太太, 還有王曉玲在庇護所的老友小莉(羅慧娟), 王曉玲的二妹及李森跟前妻的大兒子。

時空次序不斷的跳前回後, 似以冷眼旁觀的態度去看, 又似以客觀角度去看, 又或是想給觀眾一個抽離現實的空間, 也說出了李森跟王曉玲不知道或看不到的一些事。


因故事本身是慘劇是傷感是無奈, 多了這幾個旁觀者的抽離空間, 可減輕山兩欲來血腥命案的不安感。

雖然要說一個家庭血案的話也已算描寫得很抽離, 到結局毫不血腥的血泊一幕, 那是教人看得沉重。

有說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的表達手法像極導演年青時的作品《瘋劫》, 沒有看過不能比較。


一早已知結果的故事, 在其細節其實也真的說出了不少東西。包括男人的尊嚴、女人的寄託、守望相助的精神、警力及社會輔導的不足、家庭暴力的成因、父母對女兒的期望......

電影中孖生女兒的小孖, 不知是智商較低還是什麼, 李森也發覺有問題, 但也只教細孖遇上有人問題不懂答, 便說姐姐說什麼便是什麼...... 那也是一個問題, 察覺女兒不算健全也沒有找對窗口找人幫忙而選擇不被人發現的逃避處理方法。

兩位主角也演得好。飾演一位由內地來港的四川新娘王曉玲, 張靜初渾身是戲全情投入角色, 那份堀強那份苦痛那份決心那份無奈, 每一心情起伏變化也掌握得好; 而在天水圍的日子跟昔日在內地居住的時光, 張靜初也把王曉玲兩種心情劃分得清楚, 只是眼神裡也表演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光芒。


任達華的李森, 由初時跟女兒在河邊的單車享樂, 以至動不動便大怒動武, 層次變化演得有說服力; 在回憶片段中, 被曉玲父母誤以為是"工程師"的喜, 以至妻妹逃到深圳, 曉玲父母在收不到錢後便不弄飯給他, 李森覺得被騙而大動肝火把狗亂棍打死, 原來一切也有舖排先兆, 在好戲本及角色刻劃深刻之下, 任達華表演突出, 是個人演藝生涯的另一高鋒成就。

《日與夜》《夜與霧》(第三部曲不知是否叫著《天水圍的霧與日》呢?), 都是以從關心人文情懷的角度出發, 不同主題不同主旨, 各有各出眾的地方。相同的是, 許鞍華繼續說天水圍裡每天雖有不同的事發生, 街坊鄰里卻處處還是顯出人間有情, 並不是一個悲情城市。

《天水圍的夜與霧》總評分
導演:26/30
劇本:17/20
演員:18/20
美術:8/10
技術:8/10
音樂:8/10

總分:85


相關觀後感:
-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人間有情的後現代生活
-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

其他朋友的意見:
4res: 《天水圍的夜與霧》:巧妙煽情的家庭悲哀事
CC徐: 《天水圍的夜與霧》 - 大香港主義的喪鐘
小雨: Night and Fog
Gordon達G: 日與夜的變奏曲-天水圍的夜與霧
Ryan: 《天水圍的夜與霧》:描述細緻,劇本冗長
小蓓: 沉重的《天水圍的夜與霧》
葉一知: 天水圍的夜與霧
不再憂鬱的亞熱帶: 我看天水圍的夜與霧
陳嘉銘: 謀殺天水圍,來自眾生真與偽──《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年4月20日

鮑起靜: 許鞍華的第4位影后


(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


1995年《女人四十》的蕭芳芳(柏林/金像/金馬...)

1999年《千言萬語》的李麗珍(金馬...)

2007年《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斯琴高娃(金像...)

2008年《天水圍的日與夜》的鮑起靜(金像...)

不知有否數漏....

不知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的張靜初會否替許鞍華導演繼續更新紀錄......




記憶中另一多次把演員送上影后寶座的導演是關錦鵬

1988年《胭脂扣》的梅艷芳(金像/金馬...)

1990年《人在紐約》的張曼玉(金馬...)

1992年《阮鈴玉》的張曼玉(柏林/金像/金馬...)

1994年《紅玫瑰白玫瑰》的陳沖(金馬)

不知有否數漏.......

不知還有沒有其他導演同樣有此強項。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名單

所有獎項也令人高興, 唯獨最佳電影, 《葉問》竟然打敗《天水圍的日與夜》 , 實在難以接受.......

不計新演員, 四位得獎演員也是長時期在電視圈浸淫出來的實力派, 可喜可賀......

頒獎典禮的司儀稿及頒獎嘉賓稿也差, 但差不過TVB的毫不尊重........

一切已成習慣, 算了吧.......


以下為提名及得獎名單:

最佳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
《赤壁》
《長江7號》
《畫皮》
《葉問》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杜琪峰《文雀》
吳宇森《赤壁》
陳木勝《保持通話》
葉偉信《葉問》

最佳編劇
《一個好爸爸》
《天水圍的日與夜》 
《畫皮》
《証人》
《親密》

最佳男主角
古天樂《一個好爸爸》
任達華《文雀》
梁朝偉《赤壁》
張家輝《証人》 
甄子丹《葉問》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徐熙媛《保持通話》
周迅 《畫皮》
林嘉欣《親密》

最佳男配角
張豐毅《赤壁》
周星馳《長江7號》
廖啟智《証人》 
林家棟《葉問》
樊少皇《葉問》

最佳女配角
苗可秀《一個好爸爸》
陳麗雲《天水圍的日與夜》 
趙薇 《赤壁》
黃婉伶《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孫儷 《畫皮》

最佳新演員
莫小奇《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張雨綺《女人不壞》
梁進龍《天水圍的日與夜》
林志玲《赤壁》
徐嬌 《長江7號》 

最佳攝影
《三國之見龍卸甲》
《文雀》
《赤壁》
《畫皮》 
《葉問》

最佳剪接
《文雀》
《赤壁》
《保持通話》 
《証人》
《葉問》

最佳美術指導
《三國之見龍卸甲》
《江山美人》
《赤壁》 
《畫皮》
《葉問》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三國之見龍卸甲》
《女人不壞》
《江山美人》
《赤壁》 
《畫皮》

最佳動作設計
《三國之見龍卸甲》
《赤壁》
《保持通話》
《畫皮》
《葉問》 

最佳音響效果
《赤壁》 
《保持通話》
《畫皮》
《証人》
《葉問》

最佳視覺效果
《赤壁》 
《長江7號》
《深海尋人》
《畫皮》
《葉問》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三國之見龍卸甲》
《文雀》
《赤壁》 
《畫皮》
《葉問》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隨夢而飛  《江山美人》
分手要狠  《我的最愛》
心戰    《赤壁》
一萬年的序幕《深海尋人》
畫心    《畫皮》 

新晉導演
郭子健《青苔》 
麥曦茵《烈日當空》
岸西 《親密》

最佳亞洲電影
《非誠勿擾》
《海角七號》
《神探伽俐略》
《梅蘭芳》
《集結號》 


專業精神獎
丁雨

終身成就獎
蕭芳芳

2009年4月17日

DK 電影大獎2008 得獎名單 (華語電影)

今個星期天,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自己趕緊也頒發拖了很久的DK 電影大獎2008的華語電影部份。

13項提名的《烈日當空》得7獎, 包括最佳電影、改編劇本("九降風"的一劇本三拍, 我認為是改編多於原創)、全體演員、新演員、攝影、原創音樂及改編歌曲。

第二贏家是7項入圍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順利贏得導演-許鞍華、原著劇本及女主角-鮑起靜3個獎項。金馬影后劉美君輸了, 她在《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拍檔黃婉伶則奪得最佳女配角。

獲最多14項提名角逐10個獎項的《海角七號》, 只得原創歌曲一獎。

馮小剛導演的2008賀歲檔冠軍《集結號》得最佳男主角-張涵予, 2009賀歲檔冠軍《非誠勿擾》空手而回。

個人覺得去年最好看的動作片《保持通話》奪剪接、音響效果、視覺效果3項技術獎。港產佳作《証人》則贏得男配角-張家輝、化粧、海報設計; 《葉問》得最佳動作指導, 《畫皮》得最佳服裝設計。

可能是去年全球最賣座的華語片《赤壁》得美術指導及音響; 去年在香港最賣座的《長江七號》卻是捧蛋而回。

詳細得獎及提名名單如下, 高低次序按喜歡程度排列:


最佳電影
烈日當空(13)
我曾這樣說:
「年僅23歲新晉導演麥曦茵的首部劇情長片, 劇本固是處理得宜而能好好發揮其精妙之處, 鏡頭角度的運用、攝影燈光效果、演員走位調動也是傑出非常。片首介紹眾人出場的校園暴力一幕已是先聲奪人, 天台上飯餸交換的友誼結盟、艷片誤打誤撞廣為流傳後的單色"R能晒頭"MSN眾人交談、遊樂場的氹氹轉上眾人躺著望天一轉消仇, 怒榮跟父親跟繼母的關係, 留堂作文時主題的決擇, 馬路上的芭蕾慢舞, 米雪客串登場的家好月圓見家長, 時代廣場及井形公屋的一喜一悲蒙太奇, 倒數過後樂極忙形的爆樽情義見真章, 昏迷中醫院訪客剪影, 行人隧道裡的尋求慰藉, 蠔殼中的一棵珍珠...... 純熟、奪目、流暢。」
(原文)

天水圍的日與夜(7)
我曾這樣說:
許鞍華新作處處流露人性美好的一面。樂天安命, 知足常樂, 敬業樂業, 安貧樂道。在天水圍的國度, 許鞍華在平淡的日常夜常生活中, 表達出一個平凡母親的所需要, 一個普通子女孫兒應盡的責任, 兄弟姐妹們各自成家立室後各有各忙還應有的感情聯繫...... 人生到達某個階段, 其實也不用富貴榮華, 有空見見面吃吃飯, 其實已很足夠了。在平凡的國度, 往往會出現最偉大的人物。」
(原文


海角七號(14)
我曾這樣說:
魏德聖很用心。眾多元素的劇本雖不能說處理得面面皆圓, 但感情位每每也能好好的掌握並表達出來。主線是范逸臣飾演ROCK BAND主音失意變郵差的阿嘉, 跟田中千繪飾演日本模特兒失意流落台灣恆春郡當公關的友子, 工作關係狗咬狗骨, 到酒醉可能沒有三分醒的一夕愛, 到若即若離的逃避對方的眼光, 到沙灘上相擁阿嘉說出本世紀最俱創意又能打動人心的的一句求愛情話:「留下來, 或是我跟你走。」...... 主副感情線不算寫得特別創新, 魏德聖處理出來的效果卻打動了萬萬千千的心靈。」
(原文)


集結號(12)
我曾這樣說:
「據說原著小說<官司>著眼點在"战争中普通个体的命运和生命价值", 而馮小剛則把小說中較輕巧處理的戰爭拍得在畫面上及意識上也是有血有肉, 挑戰了自己亦相當成功。而表現那"战争中普通个体的命运和生命价值"的段落時, 亦能有力重組史實, 無論戰爭與和平, 數段兄弟情的著墨也頗到肉, 令男女觀眾也會深深體會心酸感動。」
(原文)

保持通話(8)
我曾這樣說:
「劇情一氣呵成緊張有之, 動作場面教人喘不過氣, 如阿邦從小學開始追逐綁匪的車, 馬頭橫衝直撞的一幕簡直嘆為觀止......還有懸崖掛車的驚險一幕, 看得我停止呼吸閉氣心停頓...... 片末的機場追逐大混戰又上演(可以預料到的)一幕無間道, 打很有點長但亦無損整體緊密的迫力感......陳木勝果然是陳木勝。」
(原文)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麥曦茵(烈日當空)
陳木勝(保持通話)
馮小剛(集結號)
魏德聖(海角七號)

最佳原著劇本
天水圍的日與夜
非誠勿擾

九降風
海角七號

最佳改編劇本
烈日當空
集結號
畫皮

最佳男主角
張涵予(集結號)
葛優(非誠勿擾)
古天樂(一個好爸爸)
謝霆鋒(証人)
林耀聲(烈日當空)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陳沖(意)
劉美君(我不賣身, 我賣子宮)
舒淇(非誠勿擾)
徐熙媛(保持通話)

最佳男配角
張家輝(証人)
廖啓智(彈‧道)
林宗仁(海角七號)
尹揚明(烈日當空)
馬如龍(海角七號)

最佳女配角
黃婉伶(我不賣身, 我賣子宮)
陳麗雲(天水圍的日與夜)
苗可秀(一個好爸爸)
苗圃(証人)
米雪(烈日當空)

最佳新演員
林耀聲(烈日當空)
張雨綺(女人不壞)
徐嬌(長江七號)
駱佳煒(意)
梁進龍(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全體演出
烈日當空
海角七號
天水圍的日與夜
集結號


最佳剪接
保持通話
烈日當空
証人
集結號
海角七號

最佳攝影
烈日當空
文雀
集結號
一個好爸爸
練習曲

最佳美術指導
赤壁
女人不壞
畫皮
集結號
長江七號

最佳服裝設計
畫皮
女人不壞
一個好爸爸
赤壁


最佳化粧
証人
畫皮
集結號

最佳原創音樂
烈日當空
海角七號
赤壁
非誠勿擾
練習曲

最佳原創歌曲
"國境之南"(海角七號)

"無樂不作"(海角七號)

"Get Together"(渺渺)

"愛你愛到死"(海角七號)

"我深深期待"(一個好爸爸)


最佳改編歌曲
"Poor U"(烈日當空)

"野玫瑰"(海角七號)

"それぞれに(各自遠颺)"(海角七號)

"旅行的意義"(渺渺)

"浮花"(我不賣身, 我賣子宮)


最佳音響
赤壁
保持通話
海角七號
集結號
深海尋人

最佳音響效果
保持通話
赤壁
集結號
葉問
長江七號

最佳視覺效果
保持通話
赤壁
畫皮
長江七號
集結號

最佳動作指導
葉問
保持通話
証人

最佳海報設計
証人

烈日當空
女人不壞
渺渺

2009年1月5日

"烈日當空"飲恨電影評論學會導演編劇獎.....

《烈日當空》在最佳電影一項跟其他推薦電影一同在第三輪投票中輸了給《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麥曦茵則力戰至第二輪的最後兩強才不敵........ 其實已經很厲害吧!

《天水圍的日與夜》勇奪最佳電影, 許鞍華奪最佳導演, 鮑起靜鮑姐成為實至名歸的影后.....正正正正!!!!!

男主角, 在金像獎可能今年輪到張家輝也說不定......

得獎結果如下, 評審詳情請按連結


最佳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編劇:岸西(《親密》)

最佳女演員: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男演員:張家輝(《証人》)


推薦電影七部:

《烈日當空》

《三國之見龍卸甲》

《文雀》

《一個好爸爸》

《証人》

《親密》

《無野之城》

2008年11月13日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人間有情的後現代生活

許鞍華新作《天水圍的日與夜》處處流露人性美好的一面。樂天安命, 知足常樂, 敬業樂業, 安貧樂道。

在天水圍的國度, 貴姐在超市工作幹活, 兒子張家安剛考完會考在家百無聊賴, 萍水相逢獨自居住的鄰居老太太梁歡在超市找到一份工作。開首半小時, 看著他們三人的不斷不斷的日常生活起居飯食, 買菜吃早餐弄飯吃午飯看電視吃晚飯買報紙吃著家常便飯...... 以為戲情發展下去會是什麼樣的悲劇。很好很好, 就是什麼也沒有大件事發生, 只是簡簡單單的活著。

當然, 人生裡必會出現的生老病死, 電影也輕輕的道來, 樂觀面對又一天。正如張家安跟Miss Chui在超市的一席話:「人生怎會沒有事件發生」, 就是看看自己以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電影的英文名為《The Way We Are》, 卻不是過去式的"...We Were"。 其實管你是居住在天水圍、沙田、西貢還是寶馬山, 人生要發生的事始終會發生, 我們的路上還是有著起起伏伏。許鞍華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後, 用最平淡的手法, 說出了"人"活在當下最美麗精彩的故事。



中學生們出席團契時被小組領導問及若被母親叫做家務、不要看電視快去做功課, 不要煲電話粥, 天氣涼快去穿衣...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有人會說「妖」, 有人說她只會做完功課才看電視, 不喜歡烋電話粥, 每次也是要她去提母親天氣涼了快去穿衣, 而張家安的答案則永遠是: 「哦」。沒有對抗,沒有不滿, 看似沒有感情的一句「哦」, 其實已包含了對母親的尊重、順從、孝順。


親生婆婆大壽, 大舅父細舅父連同舅母表姐表弟的開枱大宴, 貴姐跟弟弟們看似疏離的姊弟感情, 卻往往表現出天使在細節。會考未放榜, 大舅父跟張家安說成績不好, 大舅父會跟細舅父會資供他到外國讀書...... 對待姐姐的兒子, 跟他們的親子女的愛是沒有兩樣。親生婆婆躺在醫院吃著燕窩粥的一段回憶話便道出了大舅父細舅父年青時能夠好好完成學業, 全夠貴姐做學徒賺錢來供書教學...... 連同許導演在此幕insert的數幅60/70穿膠花年代的工廠妹黑白舊照片, 不無感動。

獨居婆婆到超市找工作, 一問空缺便被聘用。社會情況真的那麼差嗎? 有誠意的尋求, 願開心地工作, 能行能走幹活到老自力更新又有何困難。

獨居婆婆掛念著外孫兒, 背後原來關係複雜。滿心歡喜的期待卻失望而回, 幸好貴姐陪伴上路, 還一直牽手走下去。


飾演貴姐的鮑起靜, 純熟演技自然流露, 在後樓梯垃圾桶前拿著亡夫的長褲的心情變化, 就在她那幾個簡單動作中表現出來, 叫人心動。日常夜常跟兒子張家安的對話, 鮑起靜平凡中卻每一句每一句對白, 就是什麼意思也沒有, 卻是叫人不得不羡慕那種母子的家庭和陸關係。

飾演鄰家獨居婆婆的陳麗雲, 長年作為電視台的部頭演員, 多年不斷的行行走走企企也變了老戲骨, 遇上演藝生涯中最多戲份最重要的角色, 《天水圍的日與夜》可能是她"有誠意的尋求, 願開心地工作, 能行能走幹活到老", 老有所成的一項證明。


而演兒子張家安的梁進龍, 淡淡的演出很惹好感。沒有大起大伏的感情線, 放暑假的日子睡食食睡探探病重的外婆, 沒有太多對白, 卻好好演出了一個好兒子一個好孫兒一個好好人。

在天水圍的國度, 許鞍華在平淡的日常夜常生活中, 表達出一個平凡母親的所需要, 一個普通子女孫兒應盡的責任, 兄弟姐妹們各自成家立室後各有各忙還應有的感情聯繫...... 人生到達某個階段, 其實也不用富貴榮華, 有空見見面吃吃飯, 其實已很足夠了。

在平凡的國度, 往往會出現最偉大的人物。



後記: 看完電影, 想起出生後首三數年一手把我帶大的乾媽。當年父母要工作, 自己便大部份時間寄住在乾媽家。乾媽的丈夫已病逝10年, 小兒子意外離世亦有21年。10多年前二兒子結婚後移民了, 現在跟大兒子、媳婦及兩名孫兒同住。乾媽目不識丁, 在我離開她返回父母身邊後, 她便到工廠工作, 直至所有工廠也往北移。乾媽的脾氣很好, 對任何事也沒有怨言, 簡簡單單永遠快快樂樂。唯一一次見她哭是在小兒子的喪禮。

記得直至10歲前, 自己每次探訪完乾媽也會大聲哭鬧說捨不得她。當然現在已沒有大鬧, 也少了探訪。

心中世上最偉大的人, 那人必定我的乾媽。 希望已滿頭白髮的她, 生活仍是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天水圍的日與夜》總評分
導演:27/30
劇本:18/20
演員:18/20
美術:8/10
技術:7/10
音樂:7/10

總分:85


其他朋友的意見:
4res: 《天水圍的日與夜》:由柴米油盬看到的不再是悲情,是溫情
CC徐: 《天水圍的日與夜》 – 有溫情不等於有問題出路
darthmike: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opiumpoppy: 天水圍的日與夜 情真意切
Ryan: 《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的正面社區
大腦電波: 《天水圍的日與夜》 - 天水圍人的生活 與你我他是一樣
多啦旺: 天水圍的日與夜
何天霸: 天水圍的日與夜:柴米油鹽的家人滋味

2007年3月12日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


導演許鞍華的作品在水準上一向參差甚大, 70/80年代的經典作《瘋劫》、《投奔怒海》不說, 近年的《女人四十》(1995)及《男人四十》(2001)是在人物刻劃及情節層次處理上極佳的言情作品, 但亦可以出現完全失控的《阿金》(1996)及《幽靈人間》(2001)(也有人喜歡此片, 但個人觀感是真的不知所謂...)。

新作《姨媽的后現代生活》, 老實說在節奏上也是掌握不穩定, 每一段每一段鬆鬆散散的, 極度爆笑的有, 緩慢非常的也有。到後來女兒從鞍山到上海探望受了傷的母親, 原來每個人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經歷。姨媽經歷了上上落落的大半生, 老來回歸到一個原點, 生命中確是需要理想, 但現實又是那麼"后現代"。看著姨媽在東北老家打掃, 坐在冰雪中市場的一角吃白饅頭, 生命中確是充滿點點唏噓無奈, 卻還是值得感動。因為想過的生活也曾經歷過。

周潤發飾演的情場浪(騙)子潘知常、盧燕飾演的寂寞空虛上等人鄰居水太太、趙薇飾演帶著童年陰影的女兒大凡、王志文飾演童年意外而爛面的飛飛, 也是姨媽生命中的過客, 還有外甥寬寬及忍痛殺掉親生女兒的金永花...不是寃家不聚頭, 一段一段的小插曲, 令姨媽在"女人六十"的生活泛起點點風浪, 點點回憶。

姨媽葉如棠的一生, 姨媽正傳, 女人六十......飾演姨媽的斯琴高娃收放自如, 不作她人選。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總評分
導演:22/30
劇本:12/20
演員:16/20
美術:8/10
技術:6/10
音樂:8/10


總分:72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
Powered By Blogger